蚂蚁的迁徙
我是一个比较喜欢蚂蚁的人,尽管我不清楚蚂蚁到底是算昆虫呢还是属于其他一类的小生命。但我喜欢它们急骤的步履缓慢穿过人类心境的姿态。“共同的劳动使它们从地下来到了大地上。”米什莱这样说道。 “共同的劳动”——在我见过的诸如蚂蚁这一类的小生命中,也确实只有蚂蚁是那样准确地传达出人类的精神品性。
蚂蚁是渺小的。人们常常说那些忙忙碌碌而又匍匐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生命如蜉蚁”,“蚁穴蜗居”般拥挤在广袤的大地。
蚂蚁又是狂妄的。人们常常用“蚍蜉撼大树”来形容它们的不自量力。
但蚂蚁却永远是那样沉着、坚毅,以其强大的精神力量对着人类心灵中焦虑的大火。
蚂蚁的迁徙在大地上进行,在一棵大树底下,或者在即将到来的暴风雨中,它们密密匝匝,但秩序井然,就像海德格尔所说的“个体距离”一样,“每个个体决不跨越最低限度的距离”, “任何两个个体间都有一定的空间隔着”。它们的迁徙有一种令人肃然的力量,急骤但张弛有致。风雨还没有来,蚂蚁要在大雨之前赶回自己的家,它们的聚集是神秘的,不知是听从了自然的召唤还是听从了心灵的召唤,反正它们很快汇集到了一起。从草丛、从砂砾之中,或者树叶的覆盖之下。 从一只、两只到众多的蚂蚁汇成一线,集体的行动决断了生命的恢宏,它们是那样贯穿着共同的时间和空间,在我的视野中形成一个壮观的场面。这是它们在劫难之前对家园的一次长长的征途?“我们曾在巴比伦河边坐下,一追想锡安就哭了。” 《圣经》里有一首关于锡安人坐在巴比伦河怀念故乡的诗歌这样写道。我想对于蚂蚁迁徙的意义和希伯来人返回家园的激情是一样的。蚂蚁的迁徙在大地上,它们长长的征途也许只有10米、20米,或者50米,但它们体现出的精神品性却是连人类也不易达到的,一个接着一个,沉默寡言,没有混乱,没有喧哗,有的只是在风暴前的冷静、克制,以及对一个坚定信念隐忍前行。
我至今仍记得我第一次见到蚂蚁时的情景。一只蚂蚁在搬动一块苹果皮。一只黝黑的蚂蚁,一块比蚂蚁身体大几倍的鲜红的苹果皮,黝黑与鲜红,强大与弱小,二者鲜明的对照在我家门前的空地上,显得格外炫目。是什么力量使一只弱小的蚂蚁搬动一块超过自身重量十几倍的苹果皮,我那时全然不知,但却无法不使我对它留下深刻的印象。无论现代人说是“命运的观念”也好,还是“规律的观念”也好,对于缺乏神的启示的现代人来说,我想蚂蚁的生存方式不止是对人性的一种提升。
尤其是蚂蚁的迁徙,集体的、富含秩序的行动完全超越了自然界的生与死的对抗,它们完全是“被自己合理的内在力量推动着独自前进”(别林斯基语)。它们的方式对人类永远是一种诫谕。它不威胁诸神,但它是任何一个时代最为出色的方言和神话。
藏族一本古老的带有巫术性质的医书《晶珠本草》上说“蚂蚁通脉,泻恶性腹水”。我不知道蚂蚁是否真的对人类的这种恶性疾病有治疗作用,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蚂蚁自觉的个人力量和团结的集体精神,对人类的惰性和恶性是另一副良好的药剂。
“撼大树”是对生命极限的挑战。
而“蚁穴蜗居”则代表着对生存极限的挑战。
它们不像人类一样互相倾轧,在灾难面前自行掀起战争,它们所有的面对都是共同的面对,对风暴, 对食物,对栖居,以及一切灾难, 它们都不曾以一己之欲而置同类于不顾,而是把一切都建筑在相互的心灵之上,“黑,但至今仍不曾冷却发暗”(帕斯捷尔纳克语)。
蚂蚁是渺小的。人们常常说那些忙忙碌碌而又匍匐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生命如蜉蚁”,“蚁穴蜗居”般拥挤在广袤的大地。
蚂蚁又是狂妄的。人们常常用“蚍蜉撼大树”来形容它们的不自量力。
但蚂蚁却永远是那样沉着、坚毅,以其强大的精神力量对着人类心灵中焦虑的大火。
蚂蚁的迁徙在大地上进行,在一棵大树底下,或者在即将到来的暴风雨中,它们密密匝匝,但秩序井然,就像海德格尔所说的“个体距离”一样,“每个个体决不跨越最低限度的距离”, “任何两个个体间都有一定的空间隔着”。它们的迁徙有一种令人肃然的力量,急骤但张弛有致。风雨还没有来,蚂蚁要在大雨之前赶回自己的家,它们的聚集是神秘的,不知是听从了自然的召唤还是听从了心灵的召唤,反正它们很快汇集到了一起。从草丛、从砂砾之中,或者树叶的覆盖之下。 从一只、两只到众多的蚂蚁汇成一线,集体的行动决断了生命的恢宏,它们是那样贯穿着共同的时间和空间,在我的视野中形成一个壮观的场面。这是它们在劫难之前对家园的一次长长的征途?“我们曾在巴比伦河边坐下,一追想锡安就哭了。” 《圣经》里有一首关于锡安人坐在巴比伦河怀念故乡的诗歌这样写道。我想对于蚂蚁迁徙的意义和希伯来人返回家园的激情是一样的。蚂蚁的迁徙在大地上,它们长长的征途也许只有10米、20米,或者50米,但它们体现出的精神品性却是连人类也不易达到的,一个接着一个,沉默寡言,没有混乱,没有喧哗,有的只是在风暴前的冷静、克制,以及对一个坚定信念隐忍前行。
我至今仍记得我第一次见到蚂蚁时的情景。一只蚂蚁在搬动一块苹果皮。一只黝黑的蚂蚁,一块比蚂蚁身体大几倍的鲜红的苹果皮,黝黑与鲜红,强大与弱小,二者鲜明的对照在我家门前的空地上,显得格外炫目。是什么力量使一只弱小的蚂蚁搬动一块超过自身重量十几倍的苹果皮,我那时全然不知,但却无法不使我对它留下深刻的印象。无论现代人说是“命运的观念”也好,还是“规律的观念”也好,对于缺乏神的启示的现代人来说,我想蚂蚁的生存方式不止是对人性的一种提升。
尤其是蚂蚁的迁徙,集体的、富含秩序的行动完全超越了自然界的生与死的对抗,它们完全是“被自己合理的内在力量推动着独自前进”(别林斯基语)。它们的方式对人类永远是一种诫谕。它不威胁诸神,但它是任何一个时代最为出色的方言和神话。
藏族一本古老的带有巫术性质的医书《晶珠本草》上说“蚂蚁通脉,泻恶性腹水”。我不知道蚂蚁是否真的对人类的这种恶性疾病有治疗作用,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蚂蚁自觉的个人力量和团结的集体精神,对人类的惰性和恶性是另一副良好的药剂。
“撼大树”是对生命极限的挑战。
而“蚁穴蜗居”则代表着对生存极限的挑战。
它们不像人类一样互相倾轧,在灾难面前自行掀起战争,它们所有的面对都是共同的面对,对风暴, 对食物,对栖居,以及一切灾难, 它们都不曾以一己之欲而置同类于不顾,而是把一切都建筑在相互的心灵之上,“黑,但至今仍不曾冷却发暗”(帕斯捷尔纳克语)。
评论列表